欢迎您访问欧宝娱乐门户网站!    

黄文彬: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筹资问题分析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4-02-04 22:30:22 作者: 欧宝手机app下载 来源:欧宝平台下载地址

  

  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主要源自政府拨款与自筹资金,如何“筹钱”和“花钱”,事关每所高校生存发展与改革治理的基础,也关乎未来我国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方面做探索与突破。

  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主要源自政府拨款与自筹资金,筹资压力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事关每所高校生存发展与改革治理的基础,也关乎未来我国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方面做探索与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得益于政府拨款,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与基础条件,基本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特点与多元格局,也不可避免面临一些困境与问题。

  高校获取外部经费支持动力减弱,财政性经费支出保障基本建设的比重有所缩减。高校经费渠道从单一或被动依赖财政拨款主渠道,近年来已慢慢地发展到依靠“财、费、产、社、科、捐、贷、贴、融、基”等10个方面,即财政拨款、学杂费、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科研经费、捐赠收入、银行贷款、政府贴息、金融、教育发展基金等,我国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但财政支出重点保障的基本建设项目经费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了关于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0178.12亿元,比上年的46143.00亿元增长8.7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34648.57亿元,比上年增长8.30%,中央财政教育经费5322.32亿元,增长6.28%,增速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速约2个百分点。在2019年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教职工人员支出占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说明财政支出保障重点已逐步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

  高校办学经费增速处于各级教育最低水平,基本建设项目筹资或受影响。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22041.87元,比上年的20973.62元增长5.09%,低于幼儿园(+14.32%)、普通小学(+5.97%)、普通初中(+5.33%)、普通高中(+9.23%)、中等职业学校(+8.31%)同期增速,为各级教育生均增速最低;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为9162.17元,比上年的8825.89元增长3.81%,明显低于幼儿园(+11.5%)、普通高中(+8.17%)、中等职业学校(+5.84%)同期增速。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37241元,比上年下降3.78%,比幼儿园(+9.14%)、普通小学(+4.43%)、普通初中(+3.94%)、普通高中(+6.10%)、中等职业学校(+6.51%),高校首次出现不升反降,也是各级各类教育中呈现唯一负增长的情况。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与在校生规模未实现同步增长,存量硬件资源利用还不够充分。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与在校生规模并没有同步增长与相应扩大,难以匹配与持续支撑高校内涵式发展需求。据相关统计表明,从1998-2019年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由1998年的340.87万人增至2019年的4002万人,增长10.7倍,校均规模由3335人增至11260人,增长2.4倍,生师比由11.6∶1调整到17.95∶1,升高54.7%,校舍建筑面积(包括学校产权和非产权独立使用)由1998年的15400万平方米增至2019年的101248.41万平方米,增长5.6倍。一方面,高校基础设施较为短缺、硬件资源较为紧张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另一方面,现有存量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闲置现象较为普遍。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基础设施与硬件资源利用率仅约为50%,说明高校与社会之间暂未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方面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高校基本建设资产金额来源渠道单一,金融促进投资的撬动与新技术支撑作用尚未凸显。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无论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大学,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资产金额来源主体仍较为单一,除了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之外,大多数来自银行,且以传统的银行贷款方式融资为主,采取PPP(公私合营制)、BOT(建设-经营-转让制)、ABS(资产证券化模式)、REITs(不动产投资投资基金制)等融资模式并不多见,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方面暂未形成多元化筹资方式与多方参与格局。据有关统计,随着我们国家“4%成果”持续得到巩固,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超过4万亿元,仅有效带动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总额超过5万亿元,可见运用金融方式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和撬动作用仍不明显。可见,有效促进高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等相关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政府资源投入存在过于依赖思想较重、高校自身能力和动力不足、统筹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协作与创新意愿不强、全社会尚未形成激励参与教育投资的机制等诸多因素,已成为制约和影响解决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筹资的重要障碍及成因所在。

  一是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使得高校普遍对政府在资源投入过于依赖。我国长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供给模式,教育管理体制较为高度集中,政府较好满足了高校在教学资源、学术科研资源与基本建设投入的各项需求,各级政府集中掌握和基本控制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资源和要素投入,长此以往就形成和强化了政府、高校之间博弈的不平衡与不对等,也易使高校对硬软件方面建设依赖于政府投入,这种的被动关系与依赖思想的结果,往往就会使高校缺乏主动通过市场行为及类似市场行为获取其他资源的意愿,丧失了通过自身能力建设来有效开展现有资源的节流与效益提升方面的动力。

  二是受高校自身能力及动力不足影响,使得高校忽视或抑制了其他资源生长。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及出售的收益、资助项目收入、投资收益等方面差距悬殊,不少高校收入来源中的事业单位营收占比过低,意味着我国高校自给自足能力较弱,与外界环境中的市场组织进行互动交换的能力较弱,尤其是我国高校学术能力和办学优势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高校正常发展水平和争取资源方面挖潜能力,加之政府已对高校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非常大程度上减轻高校自身的经费筹措压力,包括运用财税金融政策和手段在基本建设项目方面的有效筹资,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潜质可深入挖掘与有效开发。

  三是高校统筹优质资源供给服务意愿不强,共享共建协同合作与创新意识不够。受旧有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思维模式影响,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教育投入较为粗放,现有教育资源的要素边际效益尚未充分的发挥与挖掘。一些顶尖高校的优质资源供给服务能力意愿相对有限,仍旧难以迈出向市场寻求资源的第一步,尤其在整合与集中有限资源围绕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方面,仍不够积极主动,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建设成效并不显著,特别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迭代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集聚效应,促进高校物理空间与互联网空间一体化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在资源环境约束和科学技术创新越发得到强化的今天,如何有效缓解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与资产闲置并存的问题,应从外部开源和内部增效两个层面来考虑,进一步厘清政府、高校、市场之间的关系与各方责任,各司其职,共同发力,对此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1.政府:优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育资源配置改革试点,构建服务于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的新格局新机制

  一是结合高校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策略的功能定位,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要求,强化所在区域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优势与辐射功能,推动相近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形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联盟,并纳入区域和地方发展规划统筹实施。

  二是进一步研究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财税和金融方面政策,加大资源配置的财政保障和专项经费投入,中央财政加大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地方财政将区域内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发展的专项经费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出台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长期资金市场介入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筹措相关政策。

  三是加强试点工作,鉴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外部组织优势和群体力量最明显,可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也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的生力军,建议选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先行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绩效管理,充分盘点和利用好现有资源与要素基本情况,摸清底数、明晰产权、分步推行,完善建立具有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特点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市场机制有效盘活低效闲置资源,分类设置不一样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基本建设项目,突出“扶优、扶强、扶特”的项目绩效导向,克服同质化倾向。

  四是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国家层面的关于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绩效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监测机制,为各地开展盘活用好现有硬件资源工作提供政策依据,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可允许各省结合实际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2.高校:统筹开发利用现有优质资源潜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与融合共享

  一是加强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与创收能力建设,主动通过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品牌、声誉、环境、社会服务等资源要素优势,与政府、企业、社会等进行全方位合作,开展产学研与有偿服务活动、签订多样的资助和合同项目、开放教育培训课程等,通过金融市场筹资增强优质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同时也加强动态监测跟踪和教育督导,发挥好激发高校竞争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重要杠杆调节作用。

  二是统筹存量与增量基本建设项目,统筹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物理空间和互联网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把现有优质教学资源用好盘活,在明确产权或股份基础上,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拓展自身基本建设项目融资渠道,加快实施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搭建区域需求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全各级各类高校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合作共享扩大自身覆盖面与影响力。

  三是主动调适内外关系建立协同共享发展机制,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注重借助与运用金融手段和市场力量做到合理筹资,形成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筹资工作格局,吸引更加多社会资金和优质资源投入到基本建设项目上来,增强扩大优质教育服务保障与供给能力。

  3.市场:积极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育资源转型升级,强化科学技术创新优势和产学研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引导高校转变观念,从被动的金融主体转变成为主动的金融主体,充分的发挥金融在高校固定投资领域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以更积极的立场和更有效率投资经营的价值判断来治理与优化高校财务情况,充分的发挥好有限教育资源要素的杠杆撬动作用和财政资金配置效益。

  二是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推进高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校创新平台融合发展,充分的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构建相互连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三是运用市场力量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施建设,支撑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与集聚效应,特别要集中力量攻关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平台组建,逐步提升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市场开放度和参与度,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协同推动高校教育资源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夯实信息化时代高校变革的基础条件,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国家一般)“我国研究型大学基本建设项目利用金融市场筹资模式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BFA160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关于印发《吉林省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下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1号)

首页

© 2009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宝娱乐  版权所有  

0551-65326529

  
0551-65326529